- · 《心理科学》栏目设置[09/07]
- · 《心理科学》刊物宗旨[09/07]
- · 《心理科学》征稿要求[09/07]
- · 《心理科学》投稿方式[09/07]
- · 《心理科学》数据库收录[09/07]
倒立时为何识别能力下降?航天与地面实验共同作(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太空实验与地面模拟实验相结合,“天地呼应”是该研究的亮点之一。航天领域科研团队与脑认知领域研究团队密切配合,是该研究的宝贵经验。其中,载
太空实验与地面模拟实验相结合,“天地呼应”是该研究的亮点之一。航天领域科研团队与脑认知领域研究团队密切配合,是该研究的宝贵经验。其中,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善广团队在太空实验与地面模拟实验的策划、设计和组织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人类和小鸡一样,都对正立的生物运动更敏感,说明这种敏感性可能是长期进化的产物。这种现象的进化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选择性地对符合地球重力作用的运动模式反应,从而更有效地探测环境中生命体的存在。
面对运动着的动物,生物运动知觉使得我们可以无需复杂的思考,就可以凭借直觉迅速地判断出该动物的类别与行为。而如果面对的是人,我们还能迅速地判断出他的身份、情绪和意图。可以说,生物运动知觉对于人类具有重大的意义。
--王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地头低位卧床实验中,研究人员还测量了面孔知觉的倒置效应,也就是看长时间失重之后,人们对“正立的脸”相对于“倒过来的脸”的知觉优势是否会减小。结果表明,这种效应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倒着的脸”和“倒着的运动”对于人脑来说并不一样。前者更多依
近年,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如火如荼。“高高在上”的太空成为了开展科学实验的新场所,与常规的地面实验室一起,共同助力于科学家的研究。最近,科学家们就通过航天和地面实验,进行了生物运动知觉的研究,解答了为何人类倒立时识别其它生物的能力会下降。
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效应是由于失重,还是由于航天实验环境、练习效应等与重力无关因素引起的,研究者又实施了两个控制变量实验。结果发现,在正常地球重力条件下,无论是在模拟航天实验的幽闭环境中进行测试,还是进行反复的练习,被试者都没有表现出生物运动知觉倒置效应的减弱。因此,实验排除了非重力因素的影响,把可能的影响因素明确“锁定”在了重力之上。
通过航天实验,研究者发现,暴露于太空失重环境约一周之后,每位航天员对于正倒立生物运动动画的感知差异都明显变小了,即知觉上的倒置效应减弱。这说明,该效应在个体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初步证明了身处地球的重力环境是产生朝向特异的视觉生物运动知觉敏感性的关键因素。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心理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蒋毅研究团队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陈善广研究团队合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新成果表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关键因素是重力。
“生物运动知觉是人类的本能。实验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就对生物运动有感知,并且偏爱正立而非倒立的生物运动。其它一些动物,比如小鸡,也表现出类似的偏好。” 论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王莹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空地两项实验共同支持重力假说
“这里的重力影响,指的不仅是生物运动动画中包含的重力加速度信息,也包括观看者大脑对自身接收的重力信号的感知。地面上的人类始终处于地球重力场当中,我们的大脑前庭系统不断接收、处理重力信号,并且进行实时计算。这种计算有可能为符合地球重力作用的视觉运动信息,也就是正立的视觉运动信息的加工提供便利,从而让我们对正立的生物运动更加敏感。”王莹说。
来源:科技日报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 网址: http://www.xlkxzz.cn/zonghexinwen/2022/0728/1050.html